Friday, September 29, 2006

夜生活

 难得有机会和普通人一样,在黄昏时分“下班”。
 难得有空的夜晚,该如何好好度过?
 心里转过了好几个念头。
 看《雷雨》感染文学气氛?
 出席派对热闹喝一杯?
 上餐馆享用丰富大餐?
 看电影?逛街?
 就这样一直开着车子,还没有想到目的。
 路过Balestier,转进去看看拆除了的黄埔小贩中心。
 到临时搭建的新地方,寻访熟悉的旧摊位。
 巴特尔找到他的牛肉面,我吃了一碟菜头果。
 然后在邻里商店区里走了一圈,观察杂货店里在买卖什么、咖啡店在谈论什么话题、电视在播放什么连续剧……
 考虑了很久的“夜生活”,原来不需要太过刻意花俏。
 平民简单,最为舒服自在。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06

非我族类

 今天清假,回报馆清电邮却收到急待翻译的葡萄酒稿,就这样用掉我写blog的时间。
 只好取用一则现成稿。
 前几天《我报》做异族通婚专题,找我做访问,后来由我自己写了这则第一人称经历。
 关于我和巴特尔的故事,其实已经是老掉牙了。
 当年因为结婚得相当快速,而且蒙古人在新加坡算是稀有品种,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新加坡女婿、外国新郎、长途恋爱、新移民……不同报刊制作不同专题,都曾找上门来访问。
 这一次,却还是第一次发现自己属于“异族通婚”的类别。
 其实,巴特尔除了小学使用蒙语,中学以后都只读中文,官方证件上用的是汉族名字。而且为了谋生方便,年纪越大越从偏远的草原往内移居到汉人居多的城市。
 就像泰国华人讲泰语、取泰国名字,华语和华文名字只在亲友之间使用,生活在泰国人当中非常自在。
 泰国华人与泰国人结婚,算是异族通婚吗?
 华人与汉化了的蒙古人结婚,同样没有异族感觉。
 种族、国籍、身份……也不过是一种形式化的标签。


  异族同婚的专题,突然把我牵扯在内,不由地有些诧异。
  巴特尔是蒙古人,我们结婚已经7年,从来没有想过,这也称得上是异族通婚?
  巴特尔长时间在内蒙古成长、工作,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说的是华语,写的是华文。蒙古语对于巴特尔来说,已经是非常遥远的童年语言(就像我们的方言?)。
  同样是黄皮肤、黑头发,异族通婚的感觉是很淡很淡的。
  交代一下我们的故事,也就是某年某月的一次旅行中偶然认识,然后互相通信,就这样成为朋友,到了一定的时候,巴特尔决定到新加坡来尝试生活,适应以后就成为新加坡女婿。
  对我来说,结婚前后的生活没有太大改变,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
  对于巴特尔来说,从辽阔的草原来到小小的岛国,不能说完全不需要任何调适。
  气候方面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来到新加坡的第一天还是12月份,内蒙古正是零下数十度的天气,一下飞机变成30度的热带,整50度的差异,把他整个人都吓坏了,一直躲在冷气房里不愿出门……
  饮食方面,蒙古人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来到我们家,口味清淡,而且不吃牛羊肉,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幸好这样的问题都可以解决,吃羊肉、喝牛奶,新加坡也可以买到,也许味道不尽相同,但毕竟也是聊胜于无。
  起居饮食方面的调适,都只是生活上的小问题。相对来说,语言、宗教、习俗只要没有太大的差异,生活上都不至于会有太大的问题。
  基本上,我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我穿什么,他也穿什么。以至于在工作上,我从事媒体业,他也进入同一行(巴特尔现为《源》杂志主编)。
  骑马、摔交,在这个城市里已派不上用场。蒙古袍、马头琴,收藏在政府组屋的储藏室里充当家乡回忆。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要我配合他的习惯,到偏远城镇或遥远草原里过另一种生活,肯定就不是这么顺利。
  相比之下,游牧成性的蒙古人,住在天涯海角都能够很快适应。蒙古人崇尚自然,心胸也比较开朗宽阔,对于其他种族、不一样的民族性、不一样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都能够有较大的包容心。
  从这一方面来看,比起其他的异族通婚夫妇,我是比较幸运的。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06

吹捧流行

 杂志与时尚用品有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
 流行消费品都是媒体吹捧出来,流行杂志又靠时髦消费品来支撑。
 置身商品与杂志之间的媒体人呢?
 随时要他写几则恋物志,完全不是问题。
 包装商品的文字写多了,自己也被蒙骗。
 每天生活在五光十色的流行消费品中,很容易便沉湎沉溺沉沦。
 市面上最新的流行、最独特的产品,以最精美的包装,把最诱人的卖点,呈献在你面前。
 社交场合上的男男女女无不目光锐利,瞄你一眼马上把你从头到脚看透,社交话题就从你我身上某某品牌、某某设计、某某彩妆、某种香氛、某件独特衣饰谈起。
 身上少了一件“话题之作”,马上言语无味起来。
 对方精心装扮你却不懂得制造话题,更加面目可憎。
 发布会上的件件精品无不诱人,周边的朋友会怂恿你拥有一件。
 买下手你就走在潮流最前端,城里第一个拥有,还往往能给你媒体优惠。
 三位数的牛仔裤、四位数的手袋、五位数的手表,居然人人都在猛夸便宜划算,说服你辛苦工作就是为了犒赏自己。
 五色令人盲。
 限量版的玩具、特别签名的运动鞋、名家设计的矿泉水瓶子、可以推算万年日历的手表、具有独特功能的IT gadgets……
 可以说它无聊,也可以说它精彩。
 杂志的功能,把腐朽化为神奇,把精彩包装得更精彩。
 说服读者之前,先说服自己。诱惑读者的同时,编者也被迷惑。
 看着很多的同行,走向越恋越深的道路。
 我却始终处在远远的一角,冷冷观望。
 若即若离,可有可无,可恋可不恋。
 也是另一种不投入。

Tuesday, September 26, 2006

妖魔世界

 终于去看了《The Devil Wears Prada》。
 前阵子看了小说,一直等着电影的到来,再怎么忙碌,也想拨个时间看这部电影。
 一身名牌的魔鬼上司、物欲横流的时尚界、追赶死线的杂志业。
 那么荒谬却又那么真实,那么势利却又那么人性,那么夸张却又很有可信度,惹人生厌的同时又令人难以自拔,心生疲惫的时候却又不断栽入其中。
 电影情节其实有点老套,也没有原著那么过瘾。
 但是看着银幕上诠释得有血有肉的时尚女魔、狗眼看人的奴婢化助理、眩目的动感都市以及花花世界中的奢华品……
 怎么看怎么像曾经的熟悉场景,不由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是Prada的魔性造就了女魔,还是女魔的霸气成就了Prada?
 妖魔化的世界,令人又爱又恨。

Monday, September 25, 2006

努力加餐饭

 周末继续吃喝,而且更加努力。
 直落两场饭局,从中午时分到晚上9点多。
 几乎相等于一个工作日的上班时间,只不过把摆在面前的电脑与文字,换成了一盘一盘的食物和饮料。

 上半场是在滨华酒店吃午餐。
 食物其实不是主角。
 叻沙、炒果条、砂煲饭……未必要到酒店才能吃到。
 重要的是用餐的地点与同伴。
 一夜睡不好的大哥,满脸倦容也赶来见面。
 同在报馆工作却难以见面的朋友,下完版赶来赴约。
 一直吃到餐馆休息,移师到酒店大厅,最喜欢的小小角落。
 一杯茶一点烟,不知不觉,天庭的户外光线渐渐暗下,桌面的烛光点起。
 华灯初上,另一场饭局正要开始。

 从滨华慢慢走到史丹福酒店,进入下半场节目。
 酒店这晚开放70楼helipad,举行派对。
 食物同样不是主角。
 时髦派对都有同样的问题,Moet香槟无限供应,填饱肚子的正餐却迟迟不愿登场。
 6点多进场,直到8点还只有几碟finger food。
 在场媒体朋友已经饿坏,纷纷结伴到别处用餐。
 我们几个拥有一下午的食物垫底,得以心情美好地欣赏脚下的点点灯火。
 Helipad平时很少对外开放,想起第一次上来是好几年前,中秋夜。
 这一晚是农历八月初二,没有月亮,黄昏也没有夕阳。
 牛车水的中秋节亮灯却正式开幕,塞车街道如金龙熠熠蠕动,城市灯火是夜夜不变的璀璨。
 站在全世界的屋顶,连DHL气球都在脚下。
 遇到了很多旧雨新知,包括久不见面的两个表妹。
 终于等到食物登场,拿起碟子又加入队伍。
 努力加餐,欢喜相聚!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老黄卖书

 谈起旅游书的市场,我是不无感慨的。
 众多文稿类别当中,我最喜欢写旅游稿。因此,也特别留意旅游文章的市场。
 什么类型的旅游稿,可以刊登在哪些刊物,稿费能收到多少,心里有数。
 整体来看,在新加坡,英文旅游杂志也许还勉强可以生存,华文肯定是没有市场。
 别说是定期出版,连在生活杂志里要办个旅游特辑,也很不容易做到。
 久久才出一本的旅游书籍,也要花很长时间、很多心力,才能回本。
 以前出过两本书游记,摆上书店里售卖时算得上是“相当畅销”,所谓的畅销也不过是几百本的数量。书店的朋友告诉我,以本地书来说已算是不错的成绩。
 第一本书印了1000本,后来全部卖完,只能够不赚不亏。
 第二本书印了2000本,除去书店代为发售的500本,其余全靠巴特尔到书展和学校里一本一本推销叫卖。帐目至今没有算出来,也应该是不赚不亏。
 有些人说出书是图个满足感,不亏钱就应该偷笑,但我不是这么认为的。
 生产与售卖,一定要能够赚钱。
 未必要赚很多钱,但是书本印刷出来就是商品,一定要看到市场价值,才有生产的必要。
 我不懂艺术,不搞文学,不靠出书来卖弄文采、满足个人虚荣。
 出发点很简单,和受访的作者一样:想与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旅游心得。
 把旅游经验写成文字结集成书,是看到有需求。
 第一本书写的是日本,当时哈日风日正当空,日本游记肯定不缺读者。
 第二本书写中国北方与内蒙古,是因为旅游结束后把巴特尔接来新加坡,引起莫大的好奇与兴趣。好奇心包括对于巴特尔本人、我们的旅程,以及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每次谈话都要重复同样话题,还不如一概写入书中,详详细细说清楚。
 我的起步点,其实要比30多年前的两名背包客作者有利很多。
 出版商与书店都是熟人,读者需求已经存在,媒体宣传更是毫无问题。
 做足了一切,却还是卖得那么辛苦。
 到头来,卖书比写书更费力气,还不如在部落格里写写短文发牢骚。
 同样是分享心得,不赚不亏,还更环保。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06

旅游指南,由新加坡开始

 阅读《Lonely Planet Story》,印象最深的是,Lonely Planet第一本认真制作的旅游指南,居然是在新加坡完成的。而且完成以后也是由新加坡率先售卖,MPH一口气订了1000本,令两位作者又惊又喜。
 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依然难以置信。
 很难想象,30多年前的新加坡,有这么多人在买旅游指南。
 30多年前,出国是一种奢侈,搭飞机还是一件大事。去到机场(还是巴耶礼巴机场),会看到很多人去接机送机,出国的会穿上西装大衣,送行的会在观望台上摆手,接机的会带着花圈布条……
 出一次远门都那么慎重其事的年代,谁在背包旅行?
 实际上,不只是Lonely Planet,另一国际知名旅游系列Insight Guide,也是在新加坡起家的。
 也是在70年代,第一本指南由巴厘岛作起,新加坡成为理所当然的据点。
 创办人是德国人,现已移居新加坡。好几年前访问他时,公司在新加坡还有一间很大的办事处。后来听说出版社卖给了德国公司,总部才移到欧洲。
 一直都认为新加坡的出版刊物市场很小,本地作者也很难靠写作维生,但是今天看看这些知名旅游系列,30多年前的经验摆在眼前。
 当时的市场更小,爱好旅游的人更少。
 Lonely Planet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两个一无所有的年轻背包客,而且还是外国人,没有钱、没有熟人、没有知名度、没有出版与写作经验。
 或许,正因为他们都是外国人,读者对象根本也不是新加坡人。
 在新加坡起步,也只不过是因为相对于东南亚其他地区,我们比较方便。相对于其他较为发达的城市,我们又比较便宜。
 换成是新加坡作者写给新加坡读者的书,书店也也许不会爽快地买下1000本。
 30多年,别人的系列都已建立起权威性地位,我们自己的东西呢?
 别说是旅游指南,连旅游杂志都生存不易。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06

另类专访

 Lonely Planet的文章,终于在今天见报。
 我说“终于”,是因为差一点就“有辱使命”,赶不及。
 作者将在21日(明天)来新宣传新书,大哥想要抢在其他媒体之前先做电邮访问,并且在21日以前让文章见报。
 《Lonely Planet Story》写Lonely Planet的故事,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抢先刊登当然最好。 但是,问题都拟定好了,通过出版社发了过去,却一直得不到对方的答复。
 出版社的朋友说,作者人在欧洲,联络不上,无法回邮。
 建议我们在作者来新后,进行面对面专访。
 但是大哥认为,《我报》作为小报,如果抢不到先机,访问稿与其他报刊一起刊登出来,已然是相形失色。
 就这样和出版社的朋友电邮往来,讨价还价地盘旋了好几天。
 眼看作者来新的日子就快到了,答复还拿不到,只好转换策略,告诉出版社我们放弃等待,改以书评的方式介绍这本书。
 并且限定对方在星期一以前把相关照片传来。
 有了照片,其他内容都可以从书中找到。
 而原本为了准备访问,几天来也已经赶着把整本书看完。
 实际上,进行访问该问的很多问题,书中也已经有了答案。
 就这样,把书中精彩的部分包装成访问形式,刊登在今天的“interview”版。
 作者如果看到,会不会奇怪:人还没到,什么时候接受了《我报》的访问?!

Tuesday, September 19, 2006

黑白以外

 好友回国后计算小朋友在新加坡的生活费,来电邮指出,我的帐目算错了。
 9月份小朋友回泰国一个星期,不应该收她一整个月的费用。
 我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答复。
 7天,几餐饭的费用,要我怎么扣除?
 小朋友,我是看着他长大的。小朋友要来新加坡读书,我是义不容辞地接受。
 小朋友的生活费,再多也抵不过我们为他付出的心力。
 真的要计较起来,除了日常食宿,还有洗衣打扫、督促功课、日夜虚寒问暖、周末出外游玩用餐……
 一笔帐怎么也厘不清。
 家里的一间空房,出租给普通房客,还不只这个价钱。
 小朋友只不过少住了7天,家人不时来新探望,住在我家的日子,加起来已远远超过7天。
 从来都没想过要和她计较,她倒先计较起来。
 几天的钱,爱怎么算就怎么算,我其实并不在乎。
 但是计算了这笔费用以后,我是不是也要每天要拿着计算机,算算小朋友一天多吃了几包零食、开了几小时的冷气、用了多长时间的电话?周末外出是否要用餐各自付费?机场接送是否要计算交通费?
 好友是我最好的朋友,曾经一起经历过很多很多。
 也因此一直以为可以不计得失地胼手抵足,共同拉扯小朋友度过几年的学习生涯。
 当然,帐目是帐目,情谊是情谊。
 好友的立场我完全可以明白。
 一切能做到互不相欠,当然更加干脆利落、公平直接。
 但是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毕竟无法如此黑白分明。
 除了友情,很多情况也是如此,总觉得黑白分明的law by law、铢锱必较的精确条目,只能把热情化为冷漠,把人情味变得样板化,把精彩生活过得像刻板机器。

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暴饮暴食

 两顿饭,就这样过了一个周末。
 星期六,中午12点约了朋友吃饭,一直吃到下午3点。
 然后饱涨着肚子头脑昏沉,很有满足感地让四肢休息,让肠胃努力消化,把剩余的半天虚度。
 星期天,慵懒起身以后又从中午12点一直吃到下午4点。
 然后又饱涨着肚子头脑昏沉,充满罪恶感地想要活动身躯,却只能呆坐在电视机前,偏偏电视播的是《瘦身男女》。只好一杯接一杯地饮用抗酸茶,自我安慰能把卡路里与胆固醇清除。
 发现自己总是在周末暴饮暴食。
 一个星期有7天,连续5天在公司对面咖啡店吃面之后,剩余的2天,有一种“吃报仇”的心态。
 狼吞虎咽,脑满肠肥。
 不知道是为了吃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吃。

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皇帝的新衣

 什么是平民,什么是高贵?
 泳池就是泳池,再怎么高贵,也就是一滩水。
 鸡蛋就是鸡蛋,再怎么奢华,也还是一粒蛋。
 前几天的恋物志,正好介绍了奢华鸡蛋。
 用高贵器皿吃鸡蛋,和在高级泳池里游泳,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皇帝的新衣,就等着小朋友来一语道破。

鸡蛋也奢华

  公关朋友特别交代,到酒店的Club Lounge吃早餐,一定要点用传统英式的coddled egg。
  什么蛋那么特别?
  我心里是有点不以为然。鸡蛋就是鸡蛋,再怎么飞上枝头,也变不了凤凰蛋。
  但难免还是好奇,上网查一查“coddled egg”,发现字面上的意思,其实就是煮蛋。
  这下子更加狐疑。平平凡凡的煮蛋,朋友不可能会特别推荐。
  星期天上午,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乌节酒店,行政总厨Eric刚好在场,过来打招呼时,故意向他提起coddled egg。
  Eric翘起拇指,二话不说,亲自到厨房里为我准备一份。
  拿出来一看:煮蛋和烤面包,最平凡不过的早餐,以极为精致矜贵的卖相呈上。
  煮蛋装在蛋形陶瓷餐具里,用小茶匙掏食。鸡蛋的味道不变,但蛋白与蛋黄都拿捏得刚刚好,不太生也不过熟,蛋白凝固,蛋黄呈稠液状,软嫩滑润。
  Eric解释,精致的蛋形陶瓷餐具乃是英国Royal Worcester的鸡蛋专用器皿。陶瓷能耐高温,烹煮时温度适中,上桌时又高贵优雅。他笑着说:“吃得像皇帝一样,和你到咖啡店里点用鸡蛋烤面包绝对不一样,这样才叫享受!”
  后来才知道,所谓的Coddled Egg,准确的定义是“稍微煮熟的蛋”。功夫就在于“稍微”二字,如何掌握得恰到好处,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
  而烹煮和呈放鸡蛋的椭圆形陶瓷器皿,就叫做Egg Coddler。严格来说,所有的Coddled Egg,都必须使用特制的Egg Coddler来煮。煮蛋时把整个鸡蛋放进去,盖上盖子,然后把器皿放在热水中。煮好以后,打开盖子就可直接享用。
  Egg Coddler制成鸡蛋形状,除了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够配合鸡蛋轮廓,让热力缓慢均匀地渗透。更讲究的食家还会配合不同大小的鸡蛋,使用不同尺寸的Egg Coddler。
  Egg Coddler即是煮蛋厨具也是吃蛋餐具,制造极为讲究。最早是由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陶瓷名家Royal Worcester发明和出品,英国王室专用。器皿上有手工绘制的精致图案,不只作为餐具、厨具,也是一种收藏品。
  王室专用的陶瓷器皿,把鸡蛋煮成最完美状态,餐具上独特的手工描绘图案,更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优雅品味。想要吃得更加贵族,还可以在鸡蛋上添加鱼子酱与其他配料,上桌时以珍珠贝母小匙搭配陶瓷餐具。
  时至今日,也有不同品牌与设计的Egg Coddler,但是对于讲究美食情趣的食客来说,唯有Royal Worcester的最正宗、最高贵。矜贵的陶瓷藏品,把形象平实的鸡蛋,包装出奢华趣味。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不分贵贱

 好友来新,花了好几百块钱入住乌节路的酒店,说是想让孩子们享受假期。
 一方面是今年以来多次住在我家,想要换个环境;一方面是孩子来新读书以后,一有时间出国就要来新加坡,剥夺了飞往其他国家度假的机会。
 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带着小女儿来新加坡陪伴大儿子几天,住在酒店里,当作度假。
 住在乌节路,像游客一样地逛街购物,累了回酒店吃吃喝喝。
 结果,小女孩在酒店泳池里玩水,玩不到半天,吵着要去阿裕尼地铁站附近的游泳池。
 那是芽笼东游泳池,最靠近我家的游泳池。
 住家附近没有什么商场、戏院或其他休闲设施,好友每次来住,都只能到游泳池打发时间。
 但这次,花了那么多钱住进高级酒店,随时都可以方便地在酒店里游泳,还想念着搭巴士到组屋区的那个游泳池?
 只谙泰语的小女孩,字正腔圆地说出Aljunied,绝对认真。
 我和好友被逗得啼笑皆非。
 小朋友没有成人世界的价值观,酒店未必高级,组屋区未必平庸。
 只知道泳池就是泳池,最重要是游得舒服痛快。
 泳池畔有没有阳伞沙滩椅、有没有人送水递毛巾,都不重要。
 小朋友的眼光最真实。
 至于住酒店花了多少钱、什么样的地方才算高贵,那是大人的事。

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06

跨出

 以前最喜欢去泰国,一有假期就去,不用想得太多。
 因为熟悉,又有熟人,吃住方便,出门不用翻查地图,不怕迷路。甚至手头上也会长期收藏一些泰币,方便心血来潮时随时出发。
 省却了出国以前的准备功夫,方便,却也渐渐形成盲点,忘却了投入陌生环境的乐趣。
 好几年把目标锁在泰国,锁得太紧,忽略了周边的地区。
 从来都不会想到缅甸、越南、柬埔寨……每次有人相约,答复都是:还不如去泰国。
 与泰国朋友靠得太近,以致于有一天终于必须把泰国抛开,居然重拾了旅游趣味。
 从泰国邻近的越南做起,短短6天,一天一天对她有越来越多的了解。
 向来都对越南没有多加留意,甚至没有在我的旅游必访清单上。
 这回仓促到访,找来旅游指南囫囵吞枣一番,边走边消化,却也有滋有味。
 河内近郊就有许多秀丽风景,山光水色、UNESCO景点……
 越南中部有古老城镇、历史古迹。南部的胡志明市,有另一番殖民风情。
 突然像发现新大陆。
 原来距离新加坡3小时飞行时间内,还有很多的精彩。
 这一次在市区里走动,下一次要到郊外探索。
 这一次看不完的,下一次再继续。
 踏出了熟悉的领域,世界变得很大。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6

有朋自远方来

 回来已经一个星期,早就该收拾心情了。
 假期结束,学校开学,生活恢复正常。
 对这次的假期比较珍惜,是因为接收小朋友来寄宿以后,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随时说走就走。
 小朋友在家一天,家里就一天不能没有人,假期再多也不能出国。
 手头上的护照在2月份更新以来,一次都没有用过,这次去越南才为新护照盖上第一个盖章。
 以前最讨厌在学校假期出国,现在却只能趁着短短一星期的学校假期,把小朋友送回泰国,才有放假的时间。
 出国还必须特意安排,为小朋友订下同一家航空公司、同一时间的机票,一起去到机场,把他送入飞往曼谷的登机闸门,才能够安心登上飞往河内的班机。
 从越南回来两天后,再由小朋友的妈妈从泰国把他送回来。
 好友到访,投下一个周末的时间陪她到处乱窜,然后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算起来,小朋友到新加坡念书只有半年,家人来新探望他,却已经有6次。有时是好友单独一人,有时带着女儿、妈妈、弟弟、朋友……
 几番折腾,对于好友与家人的到访,疲惫取代了见面的欢愉。
 以至于最后的这一次,好友带着小女儿,住进了酒店。
 彼此心知肚明。
 短期之内,我也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随时到访泰国,入住好友家中。
 人与人之间,有时未必是在一起的时间越多,感情越好。就如人与地方,也应该是久别重逢最有感触。
 夫妻之间是小别胜新婚。
 情人之间是隔着距离最美。
 血浓于水的家人,也必须是独在异乡,才能体会佳节思亲的情怀。
 朋友之间又何尝不是?
 细水长流,是因为有了距离才能够绵长悠远。

Monday, September 11, 2006

无心插柳

 住不到计划中的地区,去不到想去的餐馆,干脆在西湖边上就地解决。
 湖边有很多水上餐厅,随便走走,选了比较堂皇的一家。
 当年到访杭州西湖,错过到湖边的楼外楼附庸风雅,今天来到另一个西湖,仿佛圆了当年心愿。
 在画舫形餐厅欣赏夕阳,吃到一半,整艘船居然开动起来。
 原来不只是湖边餐厅,所谓的画舫形建筑,其实是一艘真正的船。
 又想到当年在杭州西湖,由于天气欠佳,也无法在湖上泛舟。
 今天却在另一个西湖,无意中惊喜泛舟。
 仿佛整座餐馆突然间飘浮起来,感觉很是奇特。
 以致于后来在别处用餐,也幻想着会不会吃着吃着,站起来已到了另一个时空?
 如果不是订不到胡志明机票,不会来到河内。
 如果不是订错酒店,不会来到西湖。
 如果不是去不到想去的餐馆,不会有如此独特的“泛舟”经验。
 从夕阳火红,到皓月当空,缓缓游遍整片湖水。
 湖面凉风习习,湖边垂柳依依。
 无心插柳柳成荫。 

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随缘

 这次旅行没有策划太多。没有刻意,却好像命运自有安排。
 从一开始,决定了请假日期,就一直想不到要去什么地方。
 以前拿了假,想也不想就飞往泰国,过去几个月来泰国好友频频来新探望孩子,见面太多反而厌倦,失去了度假动力。
 泰国out了,最方便是去马来西亚。
 8月31日,正好是马来西亚国庆。
 但是想想不对啊,国庆日长周末,恐怕会塞车,酒店也不好订。
 这么巧就看到越南机票的促销,非常随兴地订下旅游目的地。
 订下以后才知道,9月2日是越南国庆日。
 好吧,注定要庆祝国庆,躲也躲不了。
 再来是酒店,从Sunshine订成Sunny,前面已经写过。
 原本想订的Sunshine是在市中心的还剑湖附近,后来住下的Sunny是位于白竹湖附近。
 都是湖。原本的想法也只是到湖边走走,没错啊。
 白竹湖还可以走到西湖,这片湖更大、更有气派。
 刚抵达时还有点懊恼酒店位置没有想象中精彩,走着走着来到西湖边,整颗心顿时开阔起来。
 以前想到旅行,经常会想起一生中必到的地方。计划旅程时会要求最完美的安排,出门以前会搜寻最详尽的资料。
 这些年来已经越来越不相信这一套。
 旅行讲求的,也就是一点缘分。
 该走访什么地方,会遇到哪些风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Thursday, September 07, 2006

艳阳高照

 出走6天,说起来又好像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一个星期前,刚在部落格里留下请假留言,在大雨中奔向机场。
 穿上橙色T恤,腾空穿过乌云,窗外已是一片“艳阳天”。
 烈日白云,艳阳高照,我的blog,时时都在身边。
 在河内的6天,赤热艳阳就这样天天跟着我,从未离开。
 明明是雨季,却要等到最后一天到了机场,才开始下雨。
 就连住的酒店,也叫做Sunny Hotel。
 来到这个城市,入住这家酒店,其实是阴差“阳”错。
 之前对越南没有什么概念,也从来没想过要到越南旅行。只是为了清假,碰巧看到新航在促销机票。飞往胡志明市的价格最诱人,登陆网站却发现所要的日期已经售罄。看到飞往河内的机票还有,赶快订下。
 有了机票再来找酒店,翻翻旅游指南,看上了Sunshine Hotel的位置。
 安排得太过仓促,忙中有错,上网时订下了Sunny Hotel。
 一下子连订5晚,而且已经是临出发前的2天,不得取消。
 根本也没有取消的余地。一直到入住酒店,翻开地图,才发现自己的失误。
 此Sun非彼Sun,却同是“艳阳”。
 顿时啼笑皆非。
 花了半天时间,在酒店周遭乱走一大圈,弄清楚地形,终于能够信心十足地游走四面八方。并且还发现,酒店地点其实很不错。四通八达,主要景点都在步行范围内。
 错有错着,处之泰然就能够随遇而安,没有要求就能够处处惊喜。
 这个城市或者那个城市,这家酒店或者那家酒店……
 同样是阳光普照,抬头一片艳阳天。

Wednesday, September 06, 2006

继续

 只不过离开6天(4个工作日),却好像离开了很久。
 这就是放假的意义。也是为什么放假最好能够出国。
 离开,回来,一转身已换了一个时空。
 全新的角度,投入同样的环境。
 同样的工作,换上全新的心情。
 离开时完全switch off,不带电话,不查电邮。
 回来后却又急急update,匆匆看完前几天的报章,再逐一打开桌面上累积的邮件,还有电邮里挤爆邮箱的百多条电邮……
 每次放假回来都要花个大半天时间,进行这样的update工作。
 每次自我update的时候,我都在想,幸好没有离开太久。
 拥有这样的心态,只是不想错过什么。
 但是有时想想,几天不在,我真的错过了什么吗?
 错过的,已经错过。
 几天的报纸不看,地球照样在转,事件照样在发生。 
 几天的电邮没有处理,身边的世界不会因此而停顿。
 就像以前听黑胶唱片,听到一半偶尔会跳针,跳过几节音乐、几段旋律。
 跳过了就无法像今天的数码音乐,准确回到某分某秒的某个小节。
 跳过了就只能任它跳过。
 错过了一拍,马照跑,舞照跳。
 不需停顿,不需重来,世界继续旋转,音乐继续悠扬。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