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31, 2009

导游

 还记得有一年去香港采访艺术节。
 必须声明,那已经是九七以前的事情。
 只有我一个独家媒体,与一名导游全程相伴。
 我不会讲广东话,但听得懂。
 导游能讲华语,但说得不标准。
 我们完全可以用广东话掺杂华语沟通。
 但是为了表示专业,她坚持用英语和我交谈。
 当然我们的英语也不标准,带有各自的地方口音。
 彼此听说都吃力,每天沟通都别扭。
 加上一路上,导游不断接到家里来电。
 小孩病了,神色凝重,心不在焉。
 找到一个借口,我请导游回家去吧。
 老实说,香港也不需要有人陪伴。
 一个人也可以按照行程做采访、看演出。
 彼此得以脱身,乐得轻松。

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专业

 接待者的专业性,直接影响人们对这个地方的感观。
 我以前最喜欢去日本,也认为日本人最为敬业。
 直到有一年,参加了大阪的媒体行程,印象深刻。
 全程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赶火车挤地铁。
 如果是私人旅游,当然不是问题。
 但是工作上的考察行程,一天排满了节目。
 日本人又极为注重时间性,时间完全不能更动。
 每一站都必须赶在约会时间以前抵达。
 太早抵达,必须坐在路旁等候。
 每一站收集的各种资料物品,都必须提在手上。
 中途没有时间回酒店,外套寒衣也必须随身携带。
 一天下来大包小包,疲态尽露,还必须笑脸迎人。
 不由地感觉,是不是因为来自小国小报,不值得重视?
 就连旅游局派来的接待人员,也是个刚刚毕业的新人。
 没有权力更动时间,没有能力灵活应变。
 问她任何问题,一律抄下:回去帮你查一查。
 就连去到热闹街市,问她附近有什么美食?
 始终是一脸无辜地老实向告:I have no idea!

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尊重

 旅途上见识到韩国人的专业。
 全程中英文两名导游接待,加上旅游局工作人员数名。
 所有资料提供中英文版本,英文地名附上汉字。
 无法提供华文资料时,表示歉意。
 身为新加坡中文媒体,第一次如此感觉受到尊重。
 哪怕是去到台湾,每一次收到资料都必须反复检查。
 每一次都发现只有英文资料,华文版本必须另行索取。
 甚至,大型国际性活动,日文英文齐备,独缺华文。
 台湾人不用中文?直接向工作人员提出质疑。
 有时支支吾吾,说没有准备。
 有时理直气壮:你们新加坡人不是都用英文的吗?

Monday, December 28, 2009

清醒

 出国以前忙了整个星期。
 回国再花一个星期让身心恢复正常。
 出发以前有些迟疑,回来以后没有后悔。
 去韩国过冬,对我来说实在没多大吸引力。
 我不看韩剧,不听K-pop。
 韩国从来没有列入我的旅游清单。
 对于冬天,更是早已不存浪漫想象。
 然而正因为如此,机会来时,不想放弃。
 如果不是因为工作,也许一辈子都不踏足韩国。
 如果没有这次机会,也许好多年都不会再过冬天。
 踏上陌生国度,冷冷的空气冻着肌肤,头脑格外清醒。
 回想起好多年前,曾经多么珍惜每一次的出国机会。
 无论是什么季节,无论是什么地方。
 义无反顾地跨步向前,总有不一样的体验。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机场

 我们的机场怎么了?
 再怎么旅游旺季,也不可能拥挤到这个地步。
 这可不是商场大热卖、乌节路观赏圣诞灯饰。
 这年头出国很平常,接机送机已不至于要全村出动。
 扶老携幼的这许多人,都挤到机场干嘛?
 地小人多的新加坡,机场也成为热门休闲场所。
 真正需要快速出入的旅客,如何应对?
 因而了解,为何组屋空中花园也要收取门票。
 搞不好,哪天机场也要付费进入。
 机场大厅装上ERP,调节交通人流。

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人潮

 出国回来心情愉快,一出关卡却是一惊。
 抵境大厅里人山人海,媲美中国火车站。
 郁闷炎热,寸步难移,行李车推着走不过去。
 只好发挥刚刚向韩国人学会的推挤功夫。
 拉下行李,左右穿行,硬推着闯出大厅。
 来到外面依然阻塞,交警正忙碌着舒缓交通。
 以往那种明亮舒畅的回国感觉,荡然无存。

Tuesday, December 15, 2009

过冬

 好久没有经历冬天。
 上一次走入零度气候,已是十多年前。
 翻箱倒柜找出所有厚重服饰。
 堆满一室,不知从何着手。
 几件衣物已塞满整只皮箱。
 这些年来轻装上路惯了,无所适从。
 想象着天寒地冻的刺骨。
 想象着如何把一堆服饰件件穿戴。
 遥远而模糊的印象慢慢焕醒。
 终于又要过冬。

Monday, December 14, 2009

岁末

 岁末的脚步格外仓促。
 过度频密的赶场疲于奔命。
 从一场派对到另一场饭局。
 从一场茶叙到下一场晚会。
 神色匆匆地走在灯火闪烁的街道。
 地铁内特别拥挤,路面上同样阻塞。
 越是焦虑,越是到不了目的地。
 一天天何其短促又仿佛特别漫长。
 有时是度日如年,转瞬又度年如日。

Friday, December 11, 2009

拥机

 那次活动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
 那台测试手机,竟也带回来不须归还。
 回公司通报上司,结果手机暂且归我所用。
 全组编辑人员当中,我是唯一没有手机的。
 工作所须,顺理成章给了我拥机的理由。
 终于拥机,忧喜半参。
 空有手机,还必须签署手机合约。
 始终不愿有所承诺,买一张pre paid card。
 暂且一用,想想我在这个组别,也许不出半年。
 就这样半年又半年,直到今天……
 手机长存,杂志却已经不复存在。

Wednesday, December 09, 2009

手机初体验

 加入时尚杂志没多久,出席第一项手机活动。
 国际性大型活动,在土耳其举行。
 专访手机设计师、探讨手机新趋势。
 回来必须兼写多篇稿件,供稿给不同刊物。
 身负重任,硬着头皮上场。
 记者会上人手一台,当场测试。
 新机在手,不敢告诉任何人……
 我还从来没用过手机。

Tuesday, December 08, 2009

保持联络

 做杂志半年后,过档到另一杂志。
 主编作风大不相同。
 大哥从来不会无事乱打pager。
 大姐却喜欢大事小事声声呼唤。
 外出参加活动,传呼机响个不停。
 离开会场,走老远找公共电话。
 打回去一听:
 嘿,你到了吗,我找不到你……
 差点没晕倒,你当然找不到我。
 我人在200米外的mama shop,
 正忙着打电话给你。 

Monday, December 07, 2009

谁打pager

 从网络回到平面媒体,再当记者已是2001年。
 必须外出采访,随时保持联络变得重要。
 杂志创刊,公司给了我们一人一台传呼机。
 当时手机已经非常盛行,谁还在打pager?
 带在身上还嫌老土,不愿把号码印上名片。
 没有手机也可以,当时公司是这样认为的。
 我也乐得理直气壮,拒绝随传随到。
 安安静静过日子,持续了一段时日。

Tuesday, December 01, 2009

手机

 手机的流行是在90年代末。
 那阵子我在早报网工作。
 不须外出采访,联络全靠电邮。
 因此一直没有养成用手机的习惯。
 直到今天还是喜欢电邮的沟通方式。
 不喜欢手机随传随到的霸气。
 铃声一响,十万火急,声声催促。
 其他事务都要先搁置一旁。
 驾驶中、会议中、采访中……
 有时不得不停下车来,一听竟是芝麻小事。
 无名火起,无聊无奈。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